基金委创新群体

谱学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追求更高灵敏度、分辨率、选择性以及时空多维化,而且结合分析对象发展新型仪器与分析方法学,使谱学分析成为各相关学科研究中实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研究群体的研究方向是“谱学分析”,研究领域包括:(1)光谱质谱分析、(2)微纳尺度分析、(3)多模成像分析和(4)创新仪器与装置。群体针对国家战略发展密切关注的重大分析科学问题,秉承“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构建新仪器”的分析化学学科宗旨和内涵,以“谱学分析”为核心,瞄准谱学分析灵敏度、选择性和时空分辨问题,坚持开展谱学分析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研究,发展新原理和新方法体系,构建并集成新仪器和装置,解决复杂体系分析科学问题,带动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生命、环境、材料及能源等国家战略发展领域提供重要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研究群体依托于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是在长期围绕谱学分析的科研活动和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体,其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直接针对国家战略发展密切关注的重大分析科学问题,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展的整体目标。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于1952年由著名分析化学家陈国珍教授在百废待兴中组建,并确立了仪器分析的专业方向。1986年著名光谱学家黄本立教授的加盟使光谱/质谱分析化学研究力量得到了加强,(原子和分子)光谱/质谱化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逐渐在国内取得并保持领先的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进入新世纪后更提前部署并及时引进培养了生命分析和仪器方向优秀教师,并逐步拓展至表、界面分析和多模式成像分析,研究队伍及其覆盖的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又得到显著加强,形成了具有整体优势的特色学科方向,在谱学分析和相关仪器研制方向之交叉、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1995年10月由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国家教委材料和生命过程分析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再于2013年获批重组建设“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对分析科学的迅猛发展,一直以来分析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奋发自强,使整个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学科跻身我国五个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之列,2007年再次顺利通过验收。

厦门大学“谱学分析”创新研究群体近年来在黄本立院士、江云宝教授等一批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围绕谱学分析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质谱、前沿科学仪器研制等领域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水准层面同步发展,特别是在环境与生命等复杂体系分析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地位和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总体学术水平目前处于国内分析化学学科的前列,并已取得了诸多国内领先和部分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群体中固定研究人员22名,由15位教授(均为博士生导师)、5位副教授和2位工程师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统评博导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1人等,是一支解决分析化学热点难点问题和培养优秀分析化学专业人才的生力军。

群体内教师长期以来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业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例如,江云宝、郭祥群、赵一兵、吴川六、李顺华等长期共同承担国家973课题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颜晓梅、杭纬,杭纬、李剑锋在国家基金仪器研制专项上开展合作;杨朝勇、高锦豪、陈曦、朱志、林东海,颜晓梅、李耀群、李剑锋、任斌、王朝晖,王秋泉、杭纬、赵一兵、吴川六、张博,田中群、江云宝、李顺华、林建斌,等在生命分析化学/成像和微纳尺度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子增强分析和成像、生物质谱分析、催组装分析等方向共同主持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既推进了多方协同创新、建立强实的合作基础,更促进了学科内的交叉融合和向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延展,已呈现强有力的群体创新优势,2013年被遴选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行列。

与此同时,研究队伍自身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升。例如,颜晓梅、杨朝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锦豪教授、朱志副教授获得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创新群体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工作机制。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群体;以年轻人为创新之本,带动群体创新性研究的可持续开展;以协同创新为动力,强化学科交叉和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大项目为纽带,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和科学研究的高水平。

2017年5月,群体荣获第十四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