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群体秉承“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构建新仪器”的分析化学学科宗旨和内涵,以“谱学分析”为核心,瞄准谱学分析灵敏度、选择性和时空分辨问题,坚持开展谱学分析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研究。在发展新原理和新方法体系、构建并集成新仪器和新装置、解决复杂体系分析科学问题,同时带动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凝练了(1)光谱质谱分析、(2)微纳尺度分析、(3)多模成像分析和(4)创新仪器与装置四个研究方向,为解决与国家战略发展领域密切相关的重大分析科学问题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五年来,群体成员得到了国家、省部级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共获得121项科研课题,项目总经费9835.93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64项,包括财政部仪器设备购置和研制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3项、973计划及子课题5项、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国际合作基金项目36项等),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经费占总经费的94%。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员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84篇。其中IF≥10论文46篇,10>IF≥5论文157篇,5>IF≥3论文152篇。JCR 1区论文66篇(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和Chem. Sci.等),JCR 2区论文221篇,其中在分析化学学科顶级学术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论文33篇。五年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4项,省部级集体奖2项,个人奖6人次。同期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著5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
此外,群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92人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邀请报告。在成功举办世界顶级光谱分析峰会(“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基础上,群体共主办国际/地区性学术会议8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于2008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年中日韩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2009年成功承办了“纳米电化学和谱学电化学国际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发光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2010年成功承办了“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环境化学分会、化学研究中的新仪器、新方法分会、化学生物学分会、化学教育分会;2011年成功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会议”和“第三届亚洲光谱会议”;2012年与四川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了“第四届亚太等离子体光谱化学冬季会议”;2013年成功承办了“第八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国际微化学与微系统学术会议”;2014年成功承办了“第三届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国际会议”、“亚洲三国核酸圆桌会议”和“Catalysis and Sensing for our Environment (CASE 2014)”研讨会。
群体学术带头人为江云宝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87年获厦门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4月至1998年9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获得洪堡基金会资助价值6万马克纳秒荧光寿命测量仪;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和2004年7月至9月分别受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DFG) 和大众基金会(Volkswagen Foundation)资助在马普生物物化所合作研究;2008年5月任法国卡尚高师邀请教授;2008年8-11月任国立新加坡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Photochem. Photobiol. Sci.、Supramol. Chem.、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MAF)、《分析化学手册》、《分析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科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等编委;国际荧光光谱学方法和应用大会(MAF)程序委员会委员、Wiley出版之超分子化学大型丛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From Molecules to Nanomaterials”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13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厦门大学211工程二期“物理化学和分析科学”项目和985工程II期建设项目“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的方案设计和计划实施的重要组织者之一。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973 课题(2011CB910403,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435003,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20835005,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大研究计划(91127019,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面上项目(21275121,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际合作项目(中美合作交流,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英合作交流,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36,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等多项,研究工作集中于电子/质子转移光物理化学和超分子光化学传感研究,是国内荧光光谱学分析研究领域重要研究学者之一。已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Comm., Org. Lett., J. Org. Chem., J. Phys. Chem., Chem. Eur. J.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被他引2800多篇次,先后应邀于多个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例如2014年在欧洲光电传感会议上作邀请报告(30分钟,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