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宝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87年获厦门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4月至1998年9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获得洪堡基金会资助纳秒荧光寿命测量仪;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和2004年7 月至9月分别受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DFG) 和大众基金会 (Volkswagen Foundation) 资助在马普生物物化所合作研究;2008年5月任法国卡尚高师邀请教授;2008年8-11月任国立新加坡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Photochem. Photobiol. Sci.、《分析化学手册》、《厦门大学学报》、《分析科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编委;国际荧光光谱学方法和应用大会 (MAF) 程序委员会委员、Wiley出版之超分子化学大型丛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From Molecules to Nanomaterials”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13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厦门大学211 工程二期“物理化学和分析科学”项目和985 工程II 期建设项目“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的方案设计和计划实施的重要组织者之一。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973 课题(2011CB910403,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835005,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大研究计划(91127019,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面上项目(21275121,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0675069,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际合作项目(中美合作交流,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英合作交流,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等多项,研究工作集中于电子/质子转移光物理化学和超分子光化学传感研究,是国内荧光光谱学分析研究领域重要研究学者之一。已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Comm., Org. Lett., J. Org. Chem., J. Phys. Chem., Chem. Eur. J.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先后被他引1900多篇次。
任斌博士,男,1970年3月出生。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获得厦门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德国Fritz-Haber 研究所分别以访问学者和洪堡学者身份从事科研合作各一年。现任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Elsevier分子光谱类重要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编辑、《光散射学报》副主编、《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2004 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首届“中国电化学青年奖”,2009年获得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10年获第十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主持包括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美化学领域合作项目等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致力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新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并将其应用于表面和界面分析、纳米电化学、免疫检测和细胞检测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针尖增强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应邀在国际拉曼光谱大会上做大会报告以及20多个国际会议的邀请报告。在包括Nature,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Phys. Rev. Lett., Chem. Sci., Small, Anal. Chem.等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20余篇,发表的论文已被他引5000余次。
颜晓梅博士,女,1968年11月出生。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得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后到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开展博士后研究,一年后就职于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Principle Investigator),2005年8月回国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主任基金以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博导类)、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50多篇SCI论文,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为生化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主要包括:超高灵敏流式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纳米生物、纳米医学、微生物检测、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生化分析、生物医学应用;液相芯片技术的开发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
杨朝勇博士,男,1975年11月出生。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厦门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于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担任Analyst国际顾问编委。研究方向包括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单细胞研究、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特异性生物分子作用研究和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先后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PNA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NAR, Nano Lett., Anal. Chem.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21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美国Sigma Xi科研协会研究生奖、中国政府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和第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王秋泉博士,男,1964年9月出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获日本群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担任Anal. Sci.副主编(2010-2011)、Anal. Bioanal. Chem.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环境化学》编委、《科学通报》编委、《分析化学》编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子光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理化检验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色谱与分离科学和原子光谱/质谱分析,主要应用色谱/电泳-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开展复杂环境和生物体系中关键元素和分子的分析方法学、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的分离和检测,关注相关的“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毒性”、“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机制”;发展化学选择性和生物专一性元素标记策略,开展金属组学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 Environ. Sci. & Technol., Metallomics, Anal. Chem., J. Anal. At. Spectrom., J. Chromatogr. A/B, J. Am. Soc. Mass Spectro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参与Elsevier 编著1部,应邀在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20余次。
赵一兵博士,男,1962年11月出生。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市化学学会理事长,《环境化学》编委。198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分别于1984、1987和1990年获得化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9月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1998至1999年赴日本进修一年。先后主讲《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分析生物化学》等6门课程,承担和参与了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多项各级科学研究项目和横向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荧光分析法、药物递送、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 Comm.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近年来侧重于纳米发光材料与发光分析新技术的研究,所完成的发光分析新技术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参与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重要章节的编写工作。
杭纬博士,男,1966年3月出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工作,在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任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研究员,2005年回国并获聘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J. Anal. At. Spectrom.顾问委员、Spectrochim. Acta Part B顾问编委、《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和《质谱学报》编委。在美期间曾主持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疾病防治与预防中心资助课题,回国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在Mass Spectrom. Rev., TRAC Trend of Anal. Chem., Anal. Chem.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研究方向:1)分析仪器研究和发展,主要包括“质谱仪器的研制及其信号检测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离子源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其他分析仪器与质谱分析法的联用新技术”等;2)分析仪器的应用,主要包括以质谱为核心的各种分析仪器在生物、医药、环境、材料、冶金、矿产、安检和商检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