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蛋白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
丁显廷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10:00
地点:思明校区化学楼234会议室
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5年1月7日
报告人简介:
丁显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挂任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子与纳米医学平台主任,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PI、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广慈基金会“转化医学创新奖”、唐仲英基金会“仲英学者”、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技奖。
担任比尔.盖茨基金会国际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技术”专项负责人、科技部APEC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第一批启动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课题负责人、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课题负责人。发表Nature、PNAS、Advanced Materials、Genome Biology等期刊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
报告摘要:
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往往伴随着基因、转录、蛋白、代谢、免疫细胞族群等多个组学的多个靶点异常。如何充分利用患者有限的血液或者组织样本,系统性的监测多个组学多个靶点在每一个细胞上的同时变化,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发现了参与疾病发生的多个异常靶点,如何优化组合药物进行高效低毒的治疗也仍然是困难的(10个药物4个剂量,就有410>100万种不同的组合)。药物之间、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与拮抗关系通常是因人而异的,而且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以肿瘤为例,疾病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伴随着从基因到蛋白到免疫细胞族群的多样性变化。临床产生耐药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阻断一个环节几乎不可能影响其耐药的发生,因为大多数实体肿瘤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控过程。多靶点药物可以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对各靶点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耐药的目的。
我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复杂疾病多靶点的共同检测与针对多靶点组合药物的优化配伍。实验室先后从事的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CyTOF)、DNA水凝胶技术、微流控电化学技术已经逐步实现了在单细胞尺度上多个组学信息的共同检测。同时,实验室先后开发的反馈系统控制技术(Feedback System Control, FSC)、表型个体化药物技术(Phenotypic Personalized Medicine, PPM)、复杂系统输入输出关联技术(Parabolic Response Surface, PRS)已经逐步实现了从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候选药物分子中,通过极少量实验的代价,快速优化配伍协同作用最强的组合药物。这次交流将具体介绍基于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微流控技术的蛋白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