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浏览次数:
名师讲座:徐明研究员(2023年6月2日,同安二106会议室)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原位成像谱学方法研究

徐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间:2023年6月2日(星期五)10:30

地点:思明校区同安二106会议室(现场报告)

   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3号楼会议室5(同步转播)

   漳州校区生化主楼307教室(同步转播)


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3年5月30日


报告人简介:

徐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06和2011年于厦门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与博士学位,2011至2013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重金属、人工纳米材料的健康效应与机理研究。2022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已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Anal. Chem.等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中英文专著章节3个。

报告摘要:

贵金属纳米颗粒,如金(Au)、银(Ag)、钯(Pd),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抗菌消毒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当贵金属纳米颗粒进入机体后,会发生复杂的非生物与生物转化,进而与细胞作用,并在器官和组织中累积。然而,由于体内环境的复杂性,目前针对生物组织中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原位成像分析仍存在很大的技术挑战。在近期研究中,我们整合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高光谱暗场显微镜(HSI-DFM)两种原位成像技术,并开发了特异性的纳米探针,在单颗粒水平上实现了对贵金属纳米颗粒体内/胞内转化、代谢过程和空间分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