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7日    浏览次数:

学术报告:林振宇教授(2019年5月20日)


纳米金多色可视化生物传感策略及应用


林振宇 教授

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11:00

地点:卢嘉锡楼215会议室

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9年5月17日


报告摘要:

比色传感器是一种以颜色变化为响应信号,直接用裸眼观察颜色变化就能够达到检测目标物的分析方法。传统的比色方法主要通过对比单一颜色的深浅变化,对目标物进行定性或者半定量分析检测。贵金属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被广泛用于可视化传感器的构建。当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或形貌改变时,其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继而溶液的颜色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本课题组基于刻蚀和生长机制构建的可视化传感器,实现了基于多种颜色变化的可视化检测,解决了传统方法颜色变化种类少、定量准确度差等缺陷。所构建的一系列多色彩纳米可视化传感器极大地推进可视化检测的应用,有望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控和疾病预防诊断等领域。


报告人简介:

林振宇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7年在福州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7.10-2009.3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疾病标志物以及食品安全的分析与检测的研究工作。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3次)以及福建青年科技奖和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等奖项。2017年获福建省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18年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资助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开发的高灵敏冷CCD光电检测系统已经产业化,已经在病理分析、痕迹检测等方面得到应用,年销售8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