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25日    浏览次数:
学术报告:姜秀娥研究员(2018年1月26日)


纳米生物界面生物效应的谱学电化学分析


姜秀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8年1月26日(星期五)15:00-16:00

地点:卢嘉锡楼215会议室

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8年1月25日


报告摘要:
纳米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各种尺寸、形状和表面特性的纳米材料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使得纳米生物界面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复杂多样。如何发展新的分析方法,揭示纳米生物界面的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成为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巨大挑战。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利用粗糙化贵金属的电磁增强效应将吸附分子的红外吸收提高几个数量级。其光学近场效应可以有效消除本体溶液的贡献,实现在水溶液中对吸附分子信号的选择性检测,是一种特别灵敏的表界面分析方法。我们将原位、实时、免标记、分子水平特点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与具有简易、灵敏、即时的电化学和可以提供原位、实时、可视化信息的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发展新的分析方法,揭示纳米材料与磷脂、蛋白及细胞等生物界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磷脂、蛋白、及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新特性及分子机制。同时,基于对纳米材料的生物催化效应的分析,发展了肿瘤诊疗新方法。

报告人简历:
姜秀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6-2008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做洪堡学者。2008-2010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做博士后。201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基于红外光谱电化学开发免标记方法对纳米-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进行原位、实时分析,通过获取相互作用机理,调控纳米生物效应,发展分析检测及肿瘤治疗新方法。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CS Nano, Anal. Chem. 等刊物发表文章58篇。曾获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